石涛(1642—1707),清初“四僧”之一,本名朱若极,明宗室后裔,明亡后出家为僧。《古木垂荫图轴》创作于其艺术成熟期(约17世纪末),正值清初政权稳固之际,遗民画家多以笔墨寄托故国之思。此作以老树参天为视觉中心,虬枝盘曲、墨色淋漓,融合了元代倪瓒的疏淡与北宋巨然的浑厚,而扭曲的树干造型与独特的“拖泥带水皴”则彰显其“搜尽奇峰打草稿”的个性化语言。
石涛在画中题跋“古木垂荫,天地一息”,暗含对朝代更迭的苍茫感怀。其构图打破传统“三远法”,以倾斜的动势赋予古木勃然生机,体现了《苦瓜和尚画语录》中“一画论”的哲学主张——笔墨既是形塑自然的手段,亦是心性的外化。艺术史家方闻认为此作“以狂放的视觉张力重构了山水秩序”。作为石涛“我自用我法”的代表作,《古木垂荫图轴》不仅承载了明遗民的精神孤傲,更以颠覆性的笔墨语言推动了清代写意山水的发展,对后世吴昌硕、傅抱石等影响深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