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后赤壁赋图》是中国古代文人画的重要代表作之一,以北宋文豪苏轼的《后赤壁赋》为创作蓝本,描绘了苏轼与友人再游赤壁时的情景。此题材在宋元以后被历代画家反复绘制,其中以南宋马和之、明代文徵明及清代石涛等人的版本最为著名。这些画作不仅再现了赋中”江流有声,断岸千尺”的壮阔景象,更通过图像诠释了苏轼”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”的哲学思考。
创作背景上,苏轼于1082年写下前后《赤壁赋》,时值”乌台诗案”后被贬黄州,作品渗透着其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。后世画家选择这一题材,既是对文学经典的视觉转化,也寄托了自身对隐逸精神的向往。画中常见的孤鹤意象,既呼应赋中”羽衣翩跹”的道家意境,又暗含画家对高洁品格的追求。这些作品在构图上多采用长卷形式,通过山水布局引导观者体验”游观”之趣,体现了中国画”诗画一体”的美学传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