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徽宗赵佶《草书千字文》是北宋宫廷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,创作于宣和四年(1122年),为赵佶40岁时以狂草写就的鸿篇巨制。此卷纵31.5厘米,横1172厘米,气势恢宏,笔走龙蛇,将唐代怀素、张旭的狂草风骨与瘦金体的劲峭锋芒熔于一炉,展现出帝王书家的非凡气度。作为中国书法史上唯一存世的北宋皇帝长篇草书真迹,其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均属罕见。
此卷原为北宋内府珍藏,后随王朝更迭流落民间,明清时期经诸多藏家递藏,最终入藏清代内府,著录于《石渠宝笈》。近代随清室衰微散出,现藏上海博物馆。卷首有明代著名鉴藏家项元汴题签,卷尾钤有乾隆、嘉庆等御玺,流传有序。赵佶虽以昏君之名载史,但其艺术造诣却影响深远,此《草书千字文》不仅代表北宋晚期皇家书法的最高水准,更成为后世研究宋代书法美学与宫廷艺术的重要范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