释迦牟尼佛鎏金铜像是佛教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,最早可追溯至公元1-2世纪的犍陀罗地区。随着佛教沿丝绸之路东传,中国自魏晋南北朝(3-6世纪)起开始大规模铸造鎏金佛像,至唐代(618-907年)达到技艺巅峰。这类造像通常以铜为胎,表面施以汞鎏金工艺,使佛像呈现庄严的金色光辉。典型的释迦牟尼造型多为螺发高髻、面容慈祥,右手施无畏印或触地印,左手结禅定印,身着通肩或右袒式袈裟,衣纹流畅自然。北魏云冈石窟与唐代长安造像作坊的作品,既保留印度笈多王朝的艺术特征,又融入了中原审美,如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的面相中国化处理。宋代以后,鎏金铜像更趋世俗化,现存精品多见于西藏、山西等地寺院。这些历经千年的鎏金佛像,不仅是佛教信仰的载体,更是古代冶金、雕塑与跨文化交流的见证,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”中国铜鎏金佛像制作技艺”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