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窠石平远图》是北宋画家郭熙的代表作之一,创作于11世纪中后期,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。此画以典型的“平远”构图展现北方山水,描绘了窠石、枯木与辽阔的江河平原,体现了郭熙“三远法”(高远、深远、平远)中“平远”的美学理念。画面笔墨苍劲,石纹如卷云,树枝作蟹爪状,展现了北宋山水画对自然理法的深刻观察与诗意表达。
郭熙作为宋神宗时期的宫廷画家,其艺术深受理学思想影响,强调“身即山川而取景”。《窠石平远图》不仅反映了北宋山水画“巨嶂式”构图向抒情小景的过渡,更暗含了文人“林泉之志”的隐逸情怀。画中萧疏的秋景与空阔的天地,隐喻着士大夫对宇宙秩序的思考,成为宋代山水画“物象严整而意态生动”的典范。此作对后世“李郭画派”及元明文人山水影响深远,是中国绘画史上平远构图的重要里程碑。